簡介
關於思與言
歷屆編委
最新消息
公告
稿約
各期期刊
資料下載
FAQ
網站地圖
聯絡我們
English
訂閱電子報
輸入您的電子郵件地址:
公告分類
公告
(50)
思與言最新目錄
(40)
思與言簡介
(7)
會議
(10)
徵稿啟事
(17)
近期文章
►
2024
(2)
►
8月
(1)
►
3月
(1)
►
2023
(3)
►
11月
(1)
►
7月
(1)
►
1月
(1)
►
2021
(3)
►
4月
(1)
►
1月
(2)
►
2020
(12)
►
7月
(5)
►
6月
(1)
►
5月
(1)
►
3月
(4)
►
1月
(1)
►
2019
(8)
►
12月
(1)
►
11月
(1)
►
9月
(2)
►
8月
(1)
►
5月
(1)
►
1月
(2)
►
2018
(7)
►
12月
(4)
►
9月
(1)
►
6月
(2)
►
2017
(11)
►
10月
(5)
►
4月
(2)
►
3月
(2)
►
1月
(2)
►
2016
(3)
►
7月
(3)
►
2015
(7)
►
11月
(1)
►
10月
(2)
►
7月
(1)
►
6月
(1)
►
5月
(2)
▼
2014
(8)
►
9月
(2)
►
8月
(3)
►
7月
(1)
▼
4月
(1)
思與言 第五十一卷 第四期
►
1月
(1)
►
2013
(13)
►
11月
(1)
►
10月
(1)
►
7月
(1)
►
6月
(1)
►
5月
(2)
►
4月
(1)
►
3月
(4)
►
2月
(2)
►
2012
(13)
►
12月
(2)
►
11月
(1)
►
10月
(4)
►
8月
(5)
►
4月
(1)
►
2011
(1)
►
5月
(1)
►
2010
(9)
►
11月
(1)
►
10月
(1)
►
8月
(4)
►
7月
(2)
►
3月
(1)
►
2009
(13)
►
12月
(1)
►
11月
(9)
►
10月
(3)
►
2008
(5)
►
4月
(1)
►
3月
(3)
►
2月
(1)
收錄本刊之電子資料庫
以下為與我們合作的線上資料庫,如有需要可在這些網站付費下載期刊全文!
會員追蹤者
,
0 意見
思與言 第五十一卷 第四期
「
50
週年」專號
「五十週年」專號導言
魏千峯/魏千峯律師事務所所長、東吳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思與言》發行人
專號論文
1.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2.
《思與言》的史學實踐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3.
論《思與言》和臺灣哲學的發展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4.
《思與言》和臺灣社會學的發展
王崇名/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5.
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從《思與言》五十年所反映的臺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
張嘉尹/世新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6.
《思與言》和臺灣經濟學界的發展
鄭政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附錄
1.
思與言五十週年賀詞
許倬雲
等/中央研究院院士
2.
重拾「思辯」與「建言」之傳統:《思與言》過去十年政治學相關論文之回顧
陳思賢/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3.
思與言五十年總目錄
思與言雜誌社
☆ 思與言 FB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w1963
☆
專號論文
《思與言》和臺灣人類學的發展
張 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思與言》第三十三屆~第三十八屆編輯委員
本文是一篇回顧文章,所回顧的資料來源是《思與言》期刊自一九六三年創刊號至二○一二年的第五十卷期刊中,由人類學者及少數幾位相關學者撰稿的論文,給以檢視與回顧。筆者發現《思與言》對於人類學在臺灣本土學術的建立有重要貢獻。臺灣人類學的研究著作自日治時期開始,當時以日人進行的民族誌與民俗學調查為主,二次大戰後,中國大陸來臺的人類學家帶來歐陸與美國的文化人類學,兩股學術潮流在臺匯流,讓臺灣人類學兼有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
回顧人類學者在《思與言》刊登的論文大約可以分類為四大類,
1.
臺灣漢人文化的研究,
2.
臺灣鄉村社會變遷(現代化)的研究,
3.
臺灣漢人民間信仰的研究,
4.
臺灣原住民研究。此四大類議題都是臺灣人類學朝向學術專科路途上發展的重要議題,此四大議題也顯示臺灣人類學家參與並見證了臺灣社會的現代化與民主化過程。臺灣人類學者以《思與言》為重要發表園地,豐富了《思與言》多元學科的花朵。
關鍵詞:人類學、漢人社會、漢人文化、社會變遷、民間信仰
《思與言》的史學實踐
潘光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思與言》第四十屆~迄今(第五十一屆)編輯委員
創刊於一九六三年的《思與言》,歷經五十年的風霜雨雪,依舊屹立不搖,它的每一道足跡,都是臺灣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見證;歷史學領域,自然也不例外。本文回歸文本,精細觀察討論《思與言》刊佈的與史學相關論著的內容,闡釋《思與言》的「史學實踐」對於一九六○年代以降臺灣史學發展的影響與意義,既可為瞭解《思與言》自身的歷史,也可為略窺臺灣史學的歷史場景與過程,提供一個觀察視角。
關鍵詞:《思與言》、「史學實踐」、臺灣史學
論《思與言》和臺灣哲學的發展
林安梧/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思與言》第二十四屆~第三十一屆編輯委員、第三十週年總編輯
本文旨在論述《思與言》所隱含之哲學向度,並藉此進一步討論臺灣哲學之發展。首先,以實存之處境,指出自由主義陣營與保守主義陣營之交會,並指出《思與言》所提供者為一學術之實踐的理論向度,正因如此,所以能天長地久。再者,依其〈發刊詞〉做一總的哲學之詮釋,肯定其為五四後的啟蒙理性精神,重在經驗主義的實用性。繼而做諸多對比,指出其所重在社會科學、人類學、心理學,所涉哲學之議題亦多屬具體之實踐層面,而這帶來新一波的發展。
再者,又通過上個世紀九○年代的哲學反思以為對比,看出《思與言》如何從戒嚴而解嚴,有著進一步之落實與發展。通過世紀之交的總體反思,我們發現臺灣哲學仍不免其貧困,但卻有著嶄新之可能,它指向生活世界的重新發現,以及歷史社會總體、政治經濟的全面深層反思。再者,經由「存有的連續觀」與「存有的斷裂觀」之對比,闡述了東西方之異同,並預示其融和會通之可能。
關鍵詞:
存有、科學主義、生活世界、異化、治療
《思與言》和臺灣社會學的發展
王崇名/東海大學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教授
《思與言》第三十五屆~第四十三屆編輯委員
五十年來的《思與言》不僅是社會學新議題介紹與譯註的園地,同時也是社會學「學術新鮮人」加入學術社群的「入門期刊」。這些新鮮人在往後的社會學發展,姑且不論是否優秀,但是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仍然是活躍的,充滿熱情,許多人也投入了通識教育,並以教育做為志業。除此之外,《思與言》這五十年來的發展,當然也包含著社會學本身的內部批判與反省,例如「韋伯熱」專刊。
然而,隨著越來越嚴重的學術競爭工具理性化,充滿了批判性的社會學也不能豁免,這樣的趨勢嚴重影響《思與言》和當前臺灣社會學發展的關係。被莫名地冠上社會學「入門期刊」的名號,特別是歸類為「非」
TSSCI
的期刊之後,與真正的社會學家的投稿量之間,產生令人難以置信的關聯,鮮有真正的社會學家在此發表論文。五十年的學術資本終究敵不過工具理性化的學術競爭。
所幸,至今尚有一群當年受惠於《思與言》的社會學新鮮人,如今已成為社會學家或教育工作者,依然持續支持《思與言》的編輯與經營。在工具理性化與學術熱情之間,不知不覺讓社會學應有的使命,自然顯露出來。這就是五十年來《思與言》與臺灣社會學發展的生命歷程。
關鍵詞:
《思與言》、臺灣社會學、發展
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從《思與言》五十年所反映的臺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
張嘉尹/世新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思與言》第三十九屆~迄今(第五十一屆)編輯委員
本文回顧《思與言》五十年來所刊登的法學論文,指出《思與言》雖然是提倡科際整合研究的學術期刊,但是前四十年所刊載的法學論文仍以作為法釋義學的部門法學為主,近十年來則出現法學多元化的趨勢,這與《思與言》的專題化發展有關,也反映臺灣法學的當代發展趨勢之一。此外,呼應《思與言》的近來發展,本文借助德國法學對於法學與法釋義學性質的研究,檢討作為臺灣法學典範的法釋義學與其侷限,主張無論是為了克服臺灣法學目前的困境,還是為了要協助作為法釋義學的法學完成其任務,臺灣法學都應朝向多元化與科際整合研究的方向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思與言》對待法學論文的取向,應持續目前的走向,繼續朝專題化與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法學、法釋義學、部門法學、法律的科際整合研究、法學的多元化
《思與言》和臺灣經濟學界的發展
鄭政秉/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副教授
《思與言》第四十三屆~迄今(第五十一屆)編輯委員
本文旨在探討五十年來《思與言》雜誌和臺灣經濟學界發展的交互影響。首先,分析五十年來,參與《思與言》雜誌的經濟學家之特質以及研究議題的共同特色。接著回顧近五十年來臺灣經濟學界的發展特色,特別從全球經濟學美國化的角度,剖析蓬勃發展的臺灣經濟學界背後不足之處,尤其是本土意識之缺乏和解決經濟現實問題之貧弱。最後點出在經濟學界未必受重視的《思與言》雜誌所具有之二大特質:本土建構和跨學門對話,在未來正可補正臺灣經濟學界發展之不足。
關鍵詞:
《思與言》、臺灣經濟學界、美國化、本土化
繼續閱讀
NEWER PAGE
OLDER PAGE
HOME PAGE
思與言 第五十一卷 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