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與言 第四十九卷 第三期


「政治迷霧下的ECFA研究」專號

專號論文
1. ECFA的爭議脈絡與自由化進程之探索:以「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做為分析視角
洪財隆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2. 馬英九總統兩岸談判的優勢與限制:以CECA/ECFA為例
徐斯儉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3. 愛恨ECFA:兩岸貿易與臺灣的階級政治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胡克威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4. 如何看待ECFA簽訂的戰略利益:區域經濟分工轉型下的政治經濟分析
蔡宏政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一般論文
1. 離返與性別規範: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沖繩諸島的臺灣女工
邱琡雯  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專號論文

ECFA的爭議脈絡與自由化進程之探索:以「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做為分析視角
洪財隆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研究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旨在應用經濟整合概念,察看兩岸經貿關係的現狀、本質與特色,以及馬英九總統在二○○八年五月就任以來的相應政策與思維,並論證何以「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此一概念,不僅已逐漸成為兩岸三方(北京、臺灣的藍綠)的共同政治修辭(rhetoric),也可透過賦予適當的操作性定義,作為評判兩岸經貿關係進展的依據。中國與臺灣已先後成為WTO會員,兩岸經貿關係從此又多了國際規範面向,WTO的最惠國待遇(MFN)普遍原則,自然也成了測度兩岸經貿關係是否符合正常化的極佳標準。
ECFA簽署之前,兩岸經貿關係乃處於MFN minusMFN兩種狀態。儘管ECFA只是架構協議,但由於兩岸部分產品「互惠與優惠」率先實施(「早收清單」),ECFA之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變成MFN minusMFN,以及MFN plus三種狀態。循此分析可知,純就經貿意義而言,ECFA其實是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與進一步自由化同時兼具。兩岸制度性的經濟整合,除了功能性議題(如直航、觀光等)之外,對臺灣內部當構成不小壓力。
ECFA的諸多爭議、後續協商,以及向WTO做正式通報(notifi ca-notification)何以面臨困難等前瞻問題,都可以在此脈絡下看出端倪。本文也據此推論,ECFA勢必徘徊在「WTO規範」與「兩岸特色」之間,內容與自由化進程將因而充滿不確定性。

關鍵詞: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經濟整合、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馬英九總統兩岸談判的優勢與限制:以CECA/ECFA為例

徐斯儉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在有關「衝突策略」的討論中,Thomas Schelling指出,假如正在進行國際談判的執政者,刻意地運用其在國內所受的限制,那麼在對外談判中會有較大籌碼。類似的觀點也在Robert Putnam的「雙層賽局模型」中提出。這一模型認為,當一國內部的贏方和國際上的對手打交道時,此種外交談判的情境就會出現。Putnam也指出,當一國內的贏方相對上沒那麼強勢時,在對外談判的過程中反而會有好處。
這篇論文以雙層賽局模型以及Schelling的觀點作為分析架構,檢視馬英九總統就CECAECFA和北京的協商過程。本文發現了若干個尚未被雙層賽局模型檢驗過的潛在預設。這些發現可以幫助我們瞭解,馬英九總統和北京進行CECAECFA協商策略的成功之處與限制所在,同時也有助於審視雙層賽局理論模型本身。

關鍵詞: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兩岸關係、馬英九



愛恨ECFA:兩岸貿易與臺灣的階級政治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胡克威
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兩岸經貿談判已經引起臺灣政壇的重大爭議與社會衝突。以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為例,本文發現臺灣各階級民眾對海峽兩岸經貿利益分配的認知大不相同。根據中央研究院二○一○年第一次社會意向調查資料庫的分析,我們發現:(1) 臺灣各階級民眾之間對ECFA意見分歧,中下階級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擴大將使貧富差距惡化,因而反對ECFA,資方與管理階層則認為兩岸經貿關係擴大將使經濟成長,因而支持ECFA (2) 對兩岸經貿往來的認知影響了臺灣各階級選民的政治行為,認為兩岸經貿有益於臺灣經濟者――多數是資方與中產管理階級,傾向國民黨代表他們的階級利益;認為兩岸經貿將導致貧富差距惡化者――主要是工農與中下階級,傾向民進黨代表他們的階級利益;最近幾次選舉的結果,似乎可以看出臺灣選民的投票行為,已經受到民眾對兩岸貿易與階級利益分配認知的影響。

關鍵詞:社會階層化、階級政治、選舉、投票行為、臺灣、貿易、兩岸關係



如何看待ECFA簽訂的戰略利益:區域經濟分工轉型下的政治經濟分析

蔡宏政
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臺灣朝野對EFCA的爭論,從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對中貿易依賴、關稅減讓項目與時程、產業轉型與相關的失業輔導救濟、乃至於GTAP等貿易模型設算問題等等,正反雙方對立,幾無共識可言。本文論證,把ECFA定義為「純經濟」議題、甚至於再縮小為自由貿易議題,會產生一種誤導性的迷思。「全球化」、「區域化」或「貿易自由化」都是在一定的國際政治與社會結構中,由一連串各國政府互動下的歷史產物,經常反映的是強權國家的利益折衝與計算。臺灣在這種國際政治經濟變動格局中,需要先確定自己的戰略性利益何在,才能有更細部的關稅減讓項目與時程、產業轉型與相關失業輔導與救濟等具體的方案設計。目前東亞區域主義是在開放式與封閉式之間的光譜上移動,牽涉到東亞強權之間的角力變化。本文建議,臺灣的基本戰略利益應該是在強權主導的局勢變化中維持戰略平衡。

關鍵詞:EFCA、全球化、東亞區域性、美元循環



一般論文

離返與性別規範: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沖繩諸島的臺灣女工

邱琡雯
南華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亞太研究碩士班副教授

本文站在送出國而非接受國的立場,從離返與性別規範的關連性切入,解構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沖繩諸島臺灣女工的跨國生命經驗,並以嘉義縣大林鎮八位女工的訪談內容進行描述與分析。
研究發現:一、女工出國工作被當成是一種夫家的家族生存策略,從夫家對於女工出國動機的左右、夫家對於女工移動形式的干預、以及夫家在女工出國期間的支援等三點可以看出,這個策略的決定和行使,不在女工身上而是在於夫家。二、女工在這趟「苦工旅行」中,必須承擔精神上的苦痛也就是想家,女工返鄉後,確實對於改善夫家家計有所貢獻,但她們對辛苦賺來的金錢無權過問,與夫家成員的關係變化也不大,更沒有去反省身處農村性別規範下的困境與卑微,只能繼續默默地吞忍。
究其原因,她們本身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認知根深柢固,而且,農村父權制家庭內的倫常關係確實難以轉變。

關鍵詞:性別規範、臺灣女工、跨國勞動遷徙、家族生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