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與言 第五十二卷 第四期


「治理研究的多元面貌」專號

「治理研究的多元面貌」專號導言
張義東/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專號論文
1.戰後臺灣的環境治理進路: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
黃信勳/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2.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3.科學民主化下科技議題的風險治理:探討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的科技官僚風險溝通、公眾風險感知與公眾動員
李明穎/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4.省思「一臂之距」:論我國準政府組織的治理與課責
李天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5.城市氣候風險治理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
許耿銘/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研究紀要
6.全球性別暴力治理的臺灣在地回應:以婚姻暴力防治為範疇的探討
黃志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可立/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謝臥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 思與言 FB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w1963  



專號論文

戰後臺灣的環境治理進路:一個生態現代化視角的考察
黃信勳/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後研究員
徐世榮/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



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惟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之開展,人類對自然環境施加與日俱增的衝擊與壓力,其後果不但影響當代的生活品質至鉅,甚且威脅到未來世代的福祉與存續。為應對人類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未能和諧發展所致的環境挑戰或危機,乃有「永續發展」概念之興起。戮力於追求工業化與現代化的臺灣,儘管在戰後締造了非凡的經濟成就,卻也同樣面臨環境不永續之發展困境。隨著工業汙染與生活公害之類的環境問題的加劇與普遍化,以及1970年代臺灣內部興起的政經改革聲浪,環境議題逐漸被納入臺灣公共議程。在此等環境與社會交纏演進的過程中,臺灣的環境治理體系逐步被建構成型,而永續發展之概念亦於1990年代初期被引進,並在2000年前後為官方確立為發展之主軸。雖然永續發展已經成為國際間以及臺灣國內在環境治理上的主流論述與追求目標,惟此一以調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衝突為目的之環境論述,是如何體現在臺灣的環境治理模式?其演進歷程與改革成效為何?而其限制與展望又是什麼?簡言之,本文旨在理解戰後臺灣環境治理上的變革,以及這樣的發展方向能否將臺灣導向生態永續?由於臺灣的環境治理發展脈絡與「生態現代化理論」所述,若合符節,是以採借該理論之視角進行相關的分析與批判,從而指出該等變革仍侷限於技術與制度的形式層次,尚未深及政經結構與社會價值觀的轉化,是以在環境改革上成果有限。

關鍵詞:環境治理、生態現代化、永續發展、產業變遷



文化治理的內蘊衝突與政治折衝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晚近文化成為都市與區域發展的重要策略,但文化策略有難以避免的內蘊衝突。本文以文化治理體制概念來掌握文化發展的結構動態,並勾勒衝突的機制和趨勢,包括:(1) 文化定義的歧義有利接軌於政治、經濟和社會而形成治理場域,卻蘊含不確定性和張力;(2) 文化與政治接軌促生了文化領導權,卻激發秩序和逾越的衝突;(3) 文化與經濟接軌發揮了文化調節作用,卻引起普同和特殊的爭端;(4) 文化與社會接軌建立的區異階序,卻產生凝聚和分類的緊張;(5) 前述衝突導向了文明化和奇魅化、除魅與返魅辯證互生的結構性趨勢。為了闡明以上觀念,本文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近街區的住商混合使用爭議為例,說明其中蘊含的文化治理衝突。最後,本文檢視文化治理之內蘊衝突的解決途徑,指出各種解決之道牽涉了不同政治觀點和價值立場,而沒有單純的唯一解答。

關鍵詞:文化治理、文化政策、衝突、文明化、奇魅化



科學民主化下科技議題的風險治理:探討國光石化廠開發案的科技官僚風險溝通、公眾風險感知與公眾動員
李明穎/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副教授

科技發展如同雙面刃,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另一方面也為環境生態帶來許多風險。科技議題不只涉及不同行動者之間的風險溝通,還考驗著國家在風險治理的能耐。從科學民主化的三波浪潮來看,「公眾參與科學」漸成趨勢。公眾參與可以擴大科技議題的公眾動員效果。
近年來國內最受爭議的科技議題以國光石化開發案最受矚目,本研究以此個案為例,探討不同行動者如何就科技議題生產論述進行風險溝通。研究發現,科技官僚對在地公眾進行風險溝通時,刻意淡化個人切身相關的風險。在地公眾並非對風險無知,只是被迫自行發展與風險共存的心理調適。研究也發現,異議行動者利用媒體與多層次的發聲行動,由外向內、全國到地方、專家到公眾,進行公眾動員,不只重新建構公眾的風險感知,還不斷捲入更多的行動者,激盪出「風險的社會強化」的漣漪效應。

關鍵詞:公眾動員、風險溝通、風險治理、風險感知、科學民主化



省思「一臂之距」:論我國準政府組織的治理與課責
李天申/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我國的準政府組織,主要分成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行政法人等兩種類型。本文旨在探討我國這二類準政府組織與政府部門之間的「一臂之距」。對此,本文透過文獻探討,先說明「一臂之距」之意涵、趨勢、本土脈絡,並從國會監督、主管機關/監督機關監督、董事會、人事、財務、資產、績效評鑑等面向來進行分析;繼而,從政治、法律、層級與專業課責的觀點,討論三個面向,分別是:增加國會監督的適切性、二種準政府組織法制架構的差異性、董事會治理的重要性。本文之研究發現與建議如下:第一,國會強化對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與行政法人的外部課責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何兼顧組織自主性,值得再深思。第二,理論上,行政法人的監督密度應高於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關於其預算送國會審查、董監事財產申報、薪資上限等相關法規,都有檢討的空間。第三,主管部會應重視法人的董事會,引導法人提升其董事會的專業職能,以增強其內部課責。另外,本文建議加強準政府組織的資訊透明與內部稽核,以更好的「自律」來降低「他律」。最後,將公共性偏高之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朝向行政法人來轉型,應是可考慮的方向。

關鍵詞:一臂之距、準政府組織、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行政法人、課責



城市氣候風險治理評估指標建構之初探
許耿銘/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副教授

因氣候異常導致澇旱交替的場景,近來經常在世界各地出現。由於氣候變遷等因素,致使各國增加風險的機會。臺灣即屬高災害風險地區,氣候與環境變遷因素將凸顯風險與脆弱度問題的嚴重性,其中高密度發展的城市地區,更是容易發生災害的氣候敏感區位。
氣候變遷的高度不確定性與大規模災害的脆弱因子,以及對應需具備防範與處置之能力,皆為氣候治理之風險要素。是故本研究為瞭解氣候變遷對於城市之衝擊,希冀建置指標系統,俾使風險評估有更具體的參考依據。
由於城市氣候風險治理在國內相關研究文獻付之闕如,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乃係從既有之相關文獻,初步得知城市氣候風險治理的要素與指標;繼之透過德菲法、專家諮詢與層級分析等研究方法,最終彙整出包含3項構面、13項次級要素與31項指標之城市氣候風險治理評估指標體系。
後續之研究工作,可以本指標體系為基礎,在「指標體系」面向上,應考量指標適用之模組、指標體系之實際應用,與指標數據之統計與公布;在「城市因應氣候風險」面向上,則需關注城市於指標項目水準之提升、適切管理與具體衡量重要的評核項目、指標受到環境結構因素影響的程度與範疇。

關鍵詞:城市、氣候風險、風險治理、指標、德菲法



研究紀要

全球性別暴力治理的臺灣在地回應:以婚姻暴力防治為範疇的探討
黃志中/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
張可立/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副教授
謝臥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副教授


本文透過全球性別治理的論述,呈現國際思潮與國家內部統治二者對於性別暴力之全球治理的滲透與衝突並存,也突顯出女性受害者的同質化意象,而形成全球性別暴力治理的國家內部影響及其合法性的不穩定。
關於臺灣婚姻暴力的在地回應,本文透過對於臺灣在性別治理的建制及性別議題的倡議歷程整理,顯示全球性別治理觀念穿越國家疆界而影響到臺灣時,臺灣的在地回應並非全盤接受。導致因為運動倡議者與政策制定執行者之間對於性別治理了解與認同的明顯差異。婚姻暴力加害男性在暴力防制倡議與父權機制的交錯下,形成特定被規訓的論述。防治體系有其工作目標,父權機制也得以維持既有婚姻關係的不平等結構。家庭暴力防治法立法期程過短,在地社會並未對移植自外國制度有共識與準備。在婚姻暴力防制合法化的過程中,缺乏結合廣大女性經驗。在合法化的基礎上,社會認同差異大而造成合法性不足。
整體而言,全球性別暴力治理透過國際組織運作共識與條約的簽署,在各國催化性別暴力合法性。但缺乏在地性的對話與融入,而呈現專家治理的疏離與不足。

關鍵詞:全球治理、婚姻暴力、父權、現代性、性別主流化